2021年3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健委)发布了《新冠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为公众关心的新冠疫苗接种问题答疑解惑。早在2021年1月7日,国家卫健委、中国疾控中心就曾发布《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问答》。此次卫健委发布的接种指南依据目前最新研究和实践对疫苗接种建议进行了更新,特别明确了迟种补种、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不同疫苗产品替换,以及禁忌症等受关注的疫苗接种问题,同时对60岁以上人群、18岁以下人群、慢性病人群、育龄和哺乳期女性、免疫功能受损人群和既往新冠患者或感染者等特殊人群给出接种建议,为新冠疫苗大范围接种拉开序幕。
1. 5个新冠病毒疫苗获批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
灭活疫苗(3个):
生产厂家:分别由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所)、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武汉所)和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科兴中维)生产。
原理:使用非洲绿猴肾(Vero)细胞进行病毒培养扩增,经β丙内酯灭活病毒,保留抗原成分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加用氢氧化铝佐剂以提高免疫原性。
接种程序:接种2剂;2剂之间的接种间隔建议≥3周,第2剂在8周内尽早完成。
腺病毒载体疫苗(1个):
生产厂家: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康希诺)
原理: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将新冠病毒的刺突糖蛋白(S蛋白)基因重组到复制缺陷型的人5型腺病毒基因内,基因重组腺病毒在体内表达新冠病毒S蛋白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接种程序:接种1剂
重组新冠病毒疫苗(CHO细胞)(1个):
生产厂家: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智飞龙科马)
原理:将新冠病毒S蛋白受体结合区(RBD)基因重组到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基因内,在体外表达形成RBD二聚体,并加用氢氧化铝佐剂以提高免疫原性。
接种程序:接种3剂;相邻2剂之间的接种间隔建议≥4周。第2剂尽量在接种第1剂次后8周内完成,第3剂尽量在接种第1剂次后6个月内完成。
2. 保护效力和安全性
附条件批准上市的3个灭活疫苗和腺病毒载体疫苗Ⅲ期临床试验期中分析结果显示,疫苗保护效力均达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临床评价指导原则(试行)》的要求,也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疫苗目标产品特性》推荐的指标要求。临床试验和紧急使用阶段及前期重点人群较大规模接种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数据表明,新冠病毒疫苗安全性良好。
获批紧急使用的重组新冠病毒疫苗(CHO细胞)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3. 适用对象和特殊人群
适用对象:18周岁及以上人群,暂不推荐18岁以下人群接种
建议接种的特殊人群:
疫苗对60岁以上人群也会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建议接种。
健康状况稳定,药物控制良好的慢性病人群不作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禁忌人群,建议接种。
育龄期女性不必仅因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而延迟怀孕计划;哺乳期女性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建议继续母乳喂养。
免疫功能受损人群,对于灭活疫苗和重组亚单位疫苗,根据既往同类型疫苗的安全性特点,建议接种。
既往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在充分告知基础上,可在6个月后接种1剂。
4. 其他接种相关事项
迟种补种应尽早,免疫程序无需重新开始,补种完成相应剂次即可。
暂不推荐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其他疫苗与新冠疫苗接种间隔应大于14天。
现阶段建议用同一疫苗产品完成接种。
指南的完整信息已发布在卫健委官网,指南原文可以访问官网链接获取:
http://www.chinacdc.cn/jkzt/crb/zl/szkb_11803/jszl_12208/202103/t20210329_225214.html
参考文献:
1.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第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Available from 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103/c2febfd04fc5498f916b1be080905771.shtml. (Accessed on 1st Apr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