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T前沿·新时空】胃肠间质瘤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一) 

发布日期: 2021-03-10

上一期谈了胃肠间质瘤(GIST)的鉴别诊断,确诊一个患者是否患有GIST而不是其他疾病思路已经比较清晰了。

今天我们来谈一个时髦的话题,也就是基因检测

1.基因检测是个诊断的手段

基因检测听上去好高级,但目前基因检测费用比较昂贵,这让很多患者在选择是否接受基因检测时比较犹豫。其实,基因检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个诊断方法。一个诊断方法的临床价值如何,在于其是否能对疾病的治疗决策产生影响。如果基因检测的结果会明显改变治疗选择或随访策略,那么患者就应该尽量进行检测,为医生的临床决策提供更好的依据。GIST就是一种基因检测结果可以影响患者后续治疗及随访策略的疾病,所以对于GIST的患者,接受基因检测还是有一定的价值。

2. 基因检测与免疫组化结果的关系。

如前面GIST诊断那一篇内容所说,如果免疫组化CD117和DOG-1阳性,医生们就可以诊断患者是GIST了。那么基因检测和上述免疫组化结果有什么关系呢?首先,必须明确基因检测与免疫组化检测的是不同的目标。免疫组化是检测肿瘤细胞内部产生的蛋白,而基因检测则是检测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如图1)。其次,基因检测是免疫组化诊断的重要补充。在GIST的诊断中我曾提到,一般CD117和DOG-1两个指标高度一致,且可靠程度超过了95%。但如果CD117和DOG-1检测均为阴性,就不会是GIST了吗?其实,如果上述两个免疫组化指标均为阴性,但基因检测存在KIT或PDGFRA突变,仍然可以诊断为GIST。所以,临床上确有一些“双阴性”的患者,进行基因检测,以期盼是否可以通过KIT或PDGFRA突变的基因检测结果,被诊断为GIST,从而获得靶向药物的治疗机会和相对良好的生存时间。


图1. 基因突变和相应蛋白功能改变[1,2]

3. 基因检测的方法

目前,GIST的基因检测分为一代的Sanger测序法,二代的高通量测序法(NGS)以及三代的单分子/纳米测序法(后者我也是第一次听说)。一代测序法,通常只检测KIT基因的四个外显子(exon9、exon11、exon13和exon17)和PDGFRa的两个外显子(exon12和exon18)的部分突变热点所在的区域,比如KIT外显子11突变的检测,通常在核苷酸550-570这个区间,Sanger法一般也就检测这一段核苷酸有无变化,而不是整个11号外显子上所有的核苷酸。高通量测序法(NGS),其特点是测序通量高,且一次性检测可以获得所有目标区域的突变信息,比如,如果想了解某个基因的全部外显子是否突变,只需要在panel设计的时候把所有外显子都铺设探针即可,这样不会漏掉冷门区域的突变。

利用二代测序检测GIST的突变信息基本步骤如下:

首先拿到肿瘤组织的切片(一般10-15张白片,厚度3-5微米),选择肿瘤细胞丰富的区域,进行DNA的提取、纯化和文库构建,将构建好的文库放在测序仪上进行DNA序列的测定,数据下机后进行突变的分析,结果的解读和报告的撰写。

目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分子病理中心就可以应用Sanger测序法和NGS测序法进行GIST的基因检测,而且我院对NGS测序进行了优化,只检测与GIST发病和耐药密切相关的九个基因,大大降低了检测费用,但同时覆盖了这9个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区域和大部分的剪切位点区域,确保了这9个基因突变信息获得的全面性,可以为更多的患者进行服务。

4. 基因突变的类型

我们知道GIST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KIT和PDGFRA两个基因的6个外显子上,而在同一个外显子,比如KIT的exon11,基因突变的类型也是不一样的。

以下是主要几种突变类型(如图2):

1 点突变

是指一个核苷酸被另外一个核苷酸替换,最终导致一个氨基酸变成了另外一个氨基酸并产生后续一系列结果。当然一个核苷酸变成另一个核苷酸,其产生的氨基酸也可能不变,这种类型的突变在氨基酸水平上叫做同义突变。有时,该突变可能让该位点正好变成终止密码子,这样这条DNA序列就不会继续翻译下去,导致最终编码的蛋白质只有一部分,这种类型的突变在氨基酸水平就叫做无义突变(这种突变对蛋白质的影响非常大);

2 缺失突变

是指DNA序列中少了一个或多个核苷酸,结果要么造成氨基酸序列的移码突变(突变位点后的蛋白质就全部变了),要么当缺少的核苷酸正好是开放阅读框整数倍,则就会少了一个或多个氨基酸;

3 插入突变/重复突变

是指正常核苷酸序列中多了一个或多个核苷酸,结果和缺失突变类似,要么造成氨基酸序列的移码突变(突变位点后的蛋白质就全部变了),要么当插入的核甘酸正好是开放阅读框整数倍时,则就会多了一个或多个氨基酸。如果多出的核苷酸序列和前面一样,这种特殊类型的插入突变就称为重复突变。


图2. 不同基因突变类型[2,3]

不同基因突变类型的GIST临床表现和患者的疗效和预后都大相径庭,这部分内容可以留待以后具体展开阐述。

参考文献:

1.Annu Rev Biochem. 2019 Jun 20; 88: 163–190. 

2.Front. Genet., 11 September 2019.

3.Mol Genet Genomic Med. 2020 Feb; 8(2): e1100.


致谢

感谢杭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沈丹女士提供的信息支持。



原创作者 钱浩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普外科

主任医师

相关经历 :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学会胃肠间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CSCO-GIST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抗癌学会胃肠道间质瘤协作组秘书

临床专业方向 : 
胃癌、大肠癌和胃肠间质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本文原创作者为钱浩然医师,已获得作者授权发布。


相关阅读

【GIST前沿·新时空】胃肠间质瘤是癌症吗?

【GIST前沿·新时空】GIST的发病率

【GIST前沿·新时空】如何确诊胃肠间质瘤

【GIST前沿·新时空】胃肠间质瘤(GIST)的鉴别诊断

【GIST前沿·新时空】胃肠间质瘤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二)

【GIST前沿·新时空】胃肠间质瘤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三)

【GIST前沿·新时空】胃肠间质瘤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四)

【GIST前沿·新时空】GIST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六)

【GIST前沿·新时空】复发转移性GIST的治疗策略制定:指南篇

【GIST前沿·新时空】胃肠间质瘤药物不良反应管理(一)

【GIST前沿·新时空】胃肠间质瘤药物不良反应管理(二)

【GIST前沿·新时空】复发转移性GIST的治疗策略制定:一线靶向药物

(辉瑞医学部&医学信息部,有效期至2024-05-21)

以上医学资讯内容仅限于以学术参考/医学为目的的个人使用。

我们不推荐将辉瑞公司产品用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药品处方信息以外的用途。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欢迎通过辉瑞医学信息网站在线提问联系我们。